来源:淘金网官网 发布时间:2024-10-01 03:22:06
江苏商报报道“爸爸最近都好忙,MG要赶在3月27日前出车,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果果的博客里,2007年3月23日被这样记录下来。果果是个2岁的小男孩,博客里的文字也许是妈妈帮他写的。但这些朴实的文字,却清晰而又直接地反映出南汽人为名爵建设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果果的爸爸,只是几千名名爵建设者中的一员,他们从2006年2月起,就在位于南京浦口高新开发区的南汽名爵浦口基地忙碌了起来。
一个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长度约6米,4900个标准集装箱连在一起的长度近30公里,比南京现存明城墙的总长还要长7公里。被技术人员拆下的4900多个标准集装箱、38000吨的设备,在2005年11月到2006年的5月,短短半年间,从英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远在英国伯明翰的MGR工厂,“整移”到达南京。为了节约时间,运输和拆卸是交叉进行的。这边把设备拆好装进集装箱,存放在工厂仓库;那边等集中到一定的数量时,再往码头上运。一般是每周分两次,把集装箱拖到码头。2005年11月到2006年5月这段运输最为集中的时间里,38000吨设备,他们用了4900个标准集装箱,分92个批次才运回南京。为了节约费用,运输集装箱的船只并不是专门派去装运设备的。而是国内的船只送货到英国,返程时装上南汽的设备。这些装载着南汽人希望、中国汽车业希望的集装箱,先由海轮运到上海,从上海转船再到南京。到南京后,又得先放在海关临时监督处办理清关手续。正常的情况下,从英国运到南京,需要45天的时间。装运的过程丝毫不比拆卸简单。有些设备解体后回国精度很难恢复,所以虽然有些设备大到两个标准集装箱都装不下,但还不能解体。汽车要装起来,位置、尺寸一定要固定好。高档汽车追求的就是精确,更不能有丝毫走样。夹具起到的作用就是固定位置和尺寸,使产出的轿车一模一样。可用来夹汽车的夹具是个“庞然大物”,根本装不进集装箱。它的相对空间尺寸链很复杂,如果拆散,精度又很难保证。仅夹具该怎么运,就推翻了几次方案。这时该怎么去办?474个木箱就是创意。技术人员们按照设备的大小,做了474个木箱。小的木箱二三十立方米,大的一百多立方米。木箱里面就是设备,所以一定要保持稳定性,每个木箱都要根据设备的重量确定强度。因为从英国到南京的运送过程中,从出厂到码头上船、下船,到南京装卸,再进车间,起码得起吊十多次。474个木箱中,有200多个装机加工机床,100多个装夹具这样的大家伙。设备拆卸的过程中,麻烦不断。南汽得知,在2005年12月29日之前,若设备可以提前运出港口,就能免除增值税。虽然缴纳的增值税在此之后也会退税,但毕竟要走很多程序,需要很多时间。对南汽来说,若能免除增值税,就能节约资金,便于。得知这一条消息的时候已经是2005年12月初,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如果想免除增值税,就要把价值最高的设备在20天之内运出港。这时,工作组之前所列的设备清单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清单上有每个设备的价格。这短短20天时间,技术人员“拼命”运出了价值2000万英镑的设备,所以他们后来戏称这次为“抢钱运动”。曾有专家预测,如此庞大的设备跨国运输,既要有序拆装,又要清关,至少要一年左右。但是,南汽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特别行动组”不仅要与英方互相配合,还要同时与当地的环保部门、媒体等多方面打交道,可谓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南汽名爵浦口基地的第一根桩是2006年2月份打下去的,3月27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平地。从英国运回来的重要设备,只能临时存放在一个临时厂房内。脚手架耸立、大型运输车来回穿梭、机器的轰鸣声淹没着近千名建筑工人的挥汗喘息声。沿着浦泗路,到火星路和学府路之间,占地1000亩的南汽名爵浦口基地,上演着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里的厂房计划将于2006年8月交付使用。但是名爵汽车总装厂厂长张忠详等不了那么久。2006年6月,MGR的主要设备从伯明翰运抵南京。此时的张忠祥,戴着一顶橘红色的安全帽,冒着南京的酷暑,在新港附近四处奔走,就是为能找到一个适合调试机器的厂房。按着南汽集团下达的任务书:为保证新车顺利下线,基地的现场施工与设备调试必须同步进行。这让张忠祥直接面临没有调试地点的困难,他心里暗自算了算:最多还有5个月的时间。心急如焚的他,脚步慢慢的变匆忙。终于在6月上旬,租下了新港附近的一处厂房。这一年的夏天来得特别早。名爵生产设备的第一批调试工作,便从这个破旧的厂房、近40度的高温开始。当初,罗孚的破产不是资产问题,而是成本问题。“如何将38000吨的设备恢复后,再进行技术改进,更好的节约成本?”成为南汽上下一直思考的问题。1991年大学毕业后,已经为南汽服务了16年的张忠祥大胆提出来,将生产MG3系、5系和7系三种车型的两种平台,合并成一个平台。关于“改造和新增项目”的大胆构想。他从英国考察完MG设备回国后,第一时间向南汽集团领导做了一次深入的汇报。听罢他的汇报,南汽决策层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但在他走出办公室门之前,领导同样也递给他一份“实际任务书”。在“责任人”一栏中,张忠祥代表总装厂所有员工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天,距离MGR的设备从南京新港入关,还有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新增和改进项目的构想产生不久,远在英国负责拆装的640多名员工接到总部一个通知:要求对整装车间的拆卸工作必须异常仔细,以便回国后更好地恢复和改进。这份通知在英国MGR生产厂炸开了锅,让本就怀疑中国人能否建设成具有高水准生产线的英方专家惊讶不已。他们都以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中国人从没见过这些设备,又怎能对设备做改进呢?的确,由于不同系列的车型底盘结构、定位等各有不同,冷却液加注的数量及抽真空的时间更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着辉煌历史的MGR,在它的总装厂一直延续着3系和5系用一个平台,7系用另外一个平台。在英国一直用两种不同的设备完成最后的程序,如今变成用一个平台造三种车型,其技术难度不言而喻。有人甚至质问,英国汽车工业是世界汽车的发源地,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顶尖水准,况且这些设备也是当初德国宝马掌控MGR时所用的,难道他们的技术还不如中国人?张忠祥和他的团队明白,这些困难和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其实,在他心里有着另外的盘算:如果能将这两个平台融合在一起,那南汽将减少至少50万英镑的资产金额的投入。决心下定,军令状已立。2006年6月中旬,抱着“没什么不可能”的想法,张忠祥及其团队共16人进驻新港厂房,开始对从集装箱里取出的部件进行组装、调试和改进。整装调试和技术改进起步不久,2006年6月23日,MG名爵英国公司加入英国汽车制造商与销售商协会(SMMT),成为其百年历史上首个中国成员。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激励着张忠祥的团队。有着“四大火炉”之称的南京,7月份的室外气温接近40度,再加上厂房内机器轰鸣产生的热量,他们经常在超过40度以上的气温下工作。早上8点进厂房,一直忙到夜晚10点,额头的汗水模糊了视线。汗水滴在火热的机器上,发出“滋滋”的声响。每人间隔半个小时去洗把脸,然后再接着反复做实验,衣服从进厂房的那一刻起就汗透,但他们毫不知觉。据张忠祥现在回忆,如果夜晚10点离开,那还是因为家里有事提前离开,加班到1点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说高温和加班都是可以克服的线个工位装备,变成一辆能跑开起来的汽车,这个“移植”设备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重新拼接,而是需要众多新技术的植入。更何况,张忠祥一帮人不仅要求能让车跑起来,还要用一个平台生产出三种不同的汽车。事实上,根据南汽名爵恢复生产的布局,新港仅仅是总装临时厂房。与此同时,南汽人还在浦口基地建设总装线、发动机工厂、涂装线和焊装线;在江宁发动机厂恢复调试发动机生产线。与张忠祥的改进生产线万张图纸、几十万个数模、全套产品数据库、所有MG汽车开发软件的处理;所有MG汽车历史上的销售状况,采购、质量控制、生产的基本工艺、成本核算等数据的整理。南汽人全都在为这项庞大、复杂且困难重重的系统工程忙碌着。再回英伦请来外援就在张忠祥为新技术的植入绞尽脑汁的同时,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也已进驻浦口基地,组织了学会的机床、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在施工现场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这个集聚了500多机械工程专家的学会,曾经协助南京菲亚特变速箱厂的自动机床的维修和改造。此次南汽对于MG的收购,也给他们带来了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的机会。张忠祥要求工作人员把不懂的难题列出来,能自己解决的想尽办法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找人来帮忙。尽管反复做实验,但有些问题仍然像拦路虎一样摆在张忠祥及其团队面前。转眼两个月过去了,2007年3月27日新车下线的时间不可能更改,有些技术难题又不能寻求突破。此时的张忠祥,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情急之下,他一方面向社会和南汽集团调派人手,此时负责整个项目改进工作的工作人员已经从当初的16人,增加到80多人。另一方面,派人去全国各大汽车厂搜寻各路专家。其实,他心里明白,目前国内能够解决该问题的专家并不多。毕竟,还是MGR自己的专家最熟悉程序的流程。张忠祥不得不派人前往英国,邀请英国专家共同解决难题。此时的英国MGR厂区,南汽基本上已完成了对其整个设备的拆卸工作,显得异常空荡。再加上破产之后的MGR,每个车间只留下个别看守设备的工作人员。想在偌大的英国找到早已离去的MGR生产专家,好比大海捞针。前往英国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打退堂鼓。他们对留守人员来了解,通过层层介绍,足迹几乎遍布了长桥的每一个角落,在英国几大城市来回穿梭。功夫不负有心人,南汽终于找到了英国专家。当英国MGR的工程师看到风尘仆仆的南汽人,感动得一时语塞。并立即答应飞往中国,帮助南汽解决技术难题。前往机场迎接英国工程师的前天晚上,张忠祥按照惯例,12点以后离开厂房,回到市区的家中休息。这一夜,他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在英国和国内其他汽车厂的专家协助下,历经150个日日夜夜的实验和摸索,终于攻破了“平台合并”这一“风险项目”。张忠祥和他的团队完成也创造了一件不可能的技术奇迹。此时,已是2006年的11月份,张忠祥记得很清楚。生产线改造在张忠祥们的拼搏下终于拿下,从英伦运回的276台机器人终于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可是,国内基本上没有哪个专家能够对如此先进的机器人进行调试。法国原生产厂家开出了350万欧元的天价调试费,南汽人会忍气吞声接受这“血淋淋”的一刀吗?请看下第六章《在难关面前“亮剑”》。(编辑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