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农人,能走到现在,当劳模,搞改造,靠的是谁?我不过便是把他人的东西学到手,再用到需求的当地去。”王春香常常把这句线年,年代在变,作业内容也在变,可他自强不息的劲头从未改动。
上世纪60年代初,王春香任沈阳鼓风机厂(今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沈鼓)的技协主任,常常参加沈阳职工技协展开的各种技术协作活动。这期间,他造访了许多工厂和车间,也认识了不少技术骨干。其时的沈鼓资金吃紧,没钱买设备,出产也上不去。王春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68年的一天,王春香偶尔得知这样的一条音讯:沈阳榜首机床厂有不合格的作废机床。
所以,王春香立刻联系了沈阳榜首机床厂的两位劳模,以废铁的价格,或买或换地取得了四五十台作废机床。随后,他又组织了5位沈鼓的技协成员,照着厂里的“好机床”,改善了“废机床”的部分设备和零件,还设备上了自己的齿轮。不出一个月,几个人就造出了30台小型机床和10台大型机床,与厂里一向用机床的如出一辙。而这40台机床的总成本,要是依照其时的收购价格来看,仅能买下两台新机床。
1996年,就在王春香退休后的第二年,他收到了来自沈阳工业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榜首分公司(简称沈阳设备公司)的约请,让他出任技术顾问一职。王春香一探问,本来是自己的学徒小丁传闻师父在家“闲不住”,就特意“推荐”了他。想到自己还能回到工厂,王春香心里快乐极了!他不管子女的对立,毅然决议高龄“上岗”。
但是,沈阳设备公司与沈鼓的作业内容彻底不同,刚到这儿的王春香连图纸都不会看!就这样,现已61岁高龄的王春香决议从零开始,一点一点了解工序和事务。尽管隔行如隔山,可他酷爱技术改造的劲头儿,是一点儿都没打折。
2009年,王春香去协作企业“走事务”的时分,看到工人们在铣套筒这道工序上,分外的费劲。“铣出一个套筒得用一两个月,太‘磨’人了!”王春香把工人的反映记在了心上。回到单位后,他就拿出了图纸,重复揣摩。本来,套筒这样的产品是一个圆柱形金属筒,要在套筒的体内做出三个凹形的键槽,其时的工人得跃过套筒“盖”上的“筋”,把脑袋伸到筒内,电钻“排”出一排眼儿,再用锉刀锉润滑,操作非常不方便。
“干这个活,‘洋设备’解决不了,只要‘土设备’才好用。”王春香研究了数日,规划了一套“专用小铣床”,这个“小铣床”能够将设备伸到套筒里,工人只要在键槽的方位上画好线,固定好设备,就能一边看着一边“铣”。“不必再把脑袋伸进套筒里啦!”工人们都连连称好,并且一个星期就能铣完一个套筒,作业效率提高了五六倍。
现在,77岁高龄的王春香还过着与机器为伴,从图纸中找趣的“工人日子”,对此他很满意,也很高兴——信任这便是他对“劳模”二字最生动的诠释。文/吕品
1955年到1961年期间,先后完成了绷簧光刀、光轴滚刀、套磁刀改善等多项技术改造,发明了加工各类风机主轴13000根无废品的优质高产纪录。
在沈鼓作业期间,改善了大型电子计算机机房滑动式天棚、活动地板和主动救活设备管路等项目;改造了德国无声铆接机基架;拷贝出具有领先水平的无声铆接机;组织了有关部门建成了焊接高压容器——压缩机辅机出产线等严重技术改造。
从1957年直至退休,王春香屡次取得全国、省、市劳模称谓和先进出产者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