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本近代化的分水岭。战前日本的工业化具有后发性和军享依附性质,依靠对外扩展实现了奇形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二战中达到登峰造极。
为应付全面对外战争,日本实施了所谓的统制经济。在战争的刺激F军工产业呼形发展。然而,日本的对外战争最终引火烧身,战争后期工业化体系几乎崩济。
二战对日本的工业化影响深远,尽管在二战初期工业化出现了“警荣”的虚幻景象,但工业化体系并不健全,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的工业化最终道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倒退。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工业化还处于原始阶段,在此阶段中日本的家庭手工业开始独立发展,并不断专业化,所以原始阶段的产生为日本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工业化发展郑重进入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正是这一段时期,社会条件都已经很成熟,产业革命爆发。
进人 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随着一战的爆发,各国开始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日本也不例外,一战期间疯狂的进行经济掠夺,抢占殖民地。
产业革命它是指大规模的利用机器进行生产,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革命始于英国,波及全球。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产业革命开始,与英国相比较,几乎晚了 100 多年,因此称其为后发的产业革命。
“日本产业革命的起点是在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日本产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时间下限是在 1910 年前后。”[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实行的殖产兴业政策,加速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
而且此时,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产业革命的浪潮,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兴办近代企业,发展机器生产,日本也在这时迎来了它的产业革命。
日本产业革命完成时间并不能完全具体,从传统意义来说,蒸汽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产业革命的结束,但是由于日本是一场后发的产业革命,所以当其他几个国家迎来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日本也开始了电力革命,电力革命和蒸汽革命交叉进行。
所以日本产业革命的结束并没明确具体的时间点,只是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日本的产业革命是后发的产业革命,所以革命进程快、时间短,但这种急速冒进的革命进程也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从明治维新到 1910 年前后,日本积极借鉴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仅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产业革命。然而直接将其他几个国家的发展模式照搬照抄在本国的经济发展中,难免不适应本国国情,高速度跨越式的发展导致日本在产业革命的进程中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
1890 年,日本爆发产业革命以来的首次经济危机。从 1886 年开始到 1890 年这四年间,日本掀起纺织业和铁路建设高潮,突出表现在纺织业上,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纺织产品价格急速下降。1900 年,日本爆发了它的第二次经济危机。
日本各行业兴起投资建厂热潮再次导致产能过剩,这次经济危机涉及到煤炭业、制造业、纺织业以及金融业等多个行业,维持的时间更长。
1907 年,日本爆发第三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与前两次危机爆发原因不一样,前两次是由于本国的生产模式有一定的问题,这次经济危机则是因为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被迫卷人其中。
日本的产业革命虽然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但是其发展速度以及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比拟的,在这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轻工业、重工业还是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日 本在工业革命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取得快速地发展,经济稳步的增长很快,一个重要的缘由是对外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和对别国经济的疯狂掠夺。
日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都为日本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日本的经济掠夺也使日本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使日本初步成为了一个工业化国家。
1931-1945 年间,日本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在这段时期内,日本不得不暂停发展轻工业、民用工业,全力发展军事工业来维持这场战争。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日本的工业发展原料很大程度上都依赖进口。
据统计,在 1925-1929 年间日本的原料自给率只有 40%而苏联达 111% ,美国是 105%,德国是78%,英国是 67%,法国是 63%,只有意大利低于日本为 27%。所以日本只有依靠战争掠夺资源发展工业生产。
然而十五年的战争使日本不得不以战养战,通过从其他几个国家非法掠夺资源来维持战争时期的资源供应。在 1930 年日本农业产值为 2163 百万日元,产值比重为 28.3%,工业产值为 5489 百万日元,产值比重为71.7%。
到 1944 年日本农业产值为 10104 百万日元,产值比重为 26.4%,工业产值为 28117 百万日元,产值比重为 73.6%。
虽然在 1930-1944 年日本的农业产值有所提升,但是这一段时期劳动力缺乏,农具和化肥不足,日本的农业实际是处于停滞、倒退状态,从农产品数量来看没有增长t“]。所以此时工业的上涨的速度远高于农业。
日本工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尤以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主,在 1931 年战争爆发之后,需要大量的军事设备,军需订货大量增加。
在 1936 年之后,政府便更看重军事企业的发展,加大投资,但是日本国内资源不足,随着军工企业的大规模发展,资源供应不足,日本不得不减少对轻工业投资,对资源和资金实行严格的管控,集中全部精力发展军事工业。
战争时期的军事工业的发展是以轻工业的牺牲为代价,这就造成了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一种暗形发展。
在战争期间,从 1931-1945年,日本军费支出占财政收支的比重从 28.5%-45%,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 4.2%-57.9%甚至更多。
可见,日本在战争期间成为当之无愧的军工厂军事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轻工业几乎全部停滞,最后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军事工业畸形发展。
在整个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实现了常人很难来想象的发展速度,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所以战争在工业产值、产业结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
战时统制经济政策的实施,专门化、专业化的集体调控,使日本在战争期间有着超强的生产能力,直到1945 年二战结束,日本拥有的设备能力与 1937 年相比制铝为 7.6 倍、机床为 24 煤、生铁、电力均为 1.9 倍.苛性碱为 1.7 倍,这都是战争对经济发展的刺激和推动。
此外,不仅重工业产值增加,设备能力提升,第二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这些工人在战时体制下,面对军工企业的大量需求,也促进了劳动技术和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进而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产业体系也发生很大变化。战前日本经济的发展是以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为主,到 1938 年之后,重化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重工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大大促进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
事实上,战争期间,矿业和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由 22 万人和 463 万人,增至 78 万人和 809 万人。]战争期间重工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增加也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产业革命推动日本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外扩张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又为日本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了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二战时期,日本战时统制经济的确立使日本的重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然而战争期间由于军事工业的不平衡发展,最后导致了工业体系的崩溃。二战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日本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工业体系的崩渍对日本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破坏也是很大的。
二战对日本工业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日本工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快速的提升的时刻,也走过不少的弯路日本的工业化发展在亚洲地区,长期处在先行位置,故而研究日本的工业化具有借鉴意义,也可尽可能的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以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战对日本的工业化影响深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日本的工业化分为战前和战后,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战前日本的工业化以国家为主导,以“富国强兵”为口号,积极吸收欧美工业化成果,成为亚洲唯一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然而,日本战前的工业化与战争息息相关,是一种虚幻的景象。二战是这种工业化模式的巅峰,显示出对外战争表面上刺激了工业化的发展,但实质上饮鸠止渴,造成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化和脆弱性。
不仅如此,还使得国家命运绑在了战车之上,最终战前的成果大都毁于战火。好在日本战后被迫进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走上了和平发展的工业化之路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
分析日本二战时期的工业化,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史的视角揭露战争的罪恶,维护世界和平,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安藤良雄.太平洋战争的经济史研究一日本资本主义的展开过程.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