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岛内认为“雄风”2型亚音速反舰导弹,虽大规模量产并部署集成在“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和“康定”级导弹护卫舰,以及“阳”字号导弹驱逐舰等水面舰艇上。
但由于该反舰导弹飞行速度,只有0.65~0.85马赫,射程也只有150~160千米,因此射程性能不太理想飞行速度也不快,容易被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和防空导弹拦截,已经没办法非常容易满足岛内的军事需求。
因此岛内,一方面谋求发展增程型“雄风”2,另一方面谋求设计研发出,采用液体冲压发动机且飞行速度更快,在当时也更加难以拦截,突防性能更好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武器。于是自1996年起“中山科学研究院”,便开始着手设计研发,“雄风”3型超音速反舰导弹。
早在1984年时,“中山科学研究院”,就在美国马夸特公司帮助下,建造用于测试冲压发动机的风洞设施,又从美国沃特公司获得液体冲压发动机,以及超音速战术导弹的有关技术资料。
“中山科学研究院”在获得有关技术资料后,开始设计研发配备液体冲压发动机的超音速战术导弹,在研发期间计划设计研发成功后用这种导弹,攻击地面目标物和海面目标物。
后续又考虑重新设计部分结构之后,将其修改衍生出液体冲压发动机的防空导弹。但是,“中山科学研究院”下辖的第二研究所,始终没有办法克服液体冲压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这直接引发液体冲压发动机防空导弹,于1990年停止设计研发,不得不改为固体火箭设计,所以直至今日“天弓”系列防空导弹,均采用固体火箭设计。
液体冲压发动机防空导弹,停止设计研发后为保障岛内,在液体冲压发动机方面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团队,“中山科学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又于1990年成立“擎天”计划工作室,以继续对液体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并利用当时台湾地区现有的技术,生产出数枚“擎天”Mk-1型载具,进行固体火箭助推器、液体冲压发动机控制管理系统的测试验证工作,以及用于测试验证高空巡航、低空掠海飞行与高过载水平转弯机动能力。
“擎天”Mk-1载具尾部,配备有固体火箭助推器,“擎天”计划工作室在此基础上又设计研发出,采用捆绑式固体火箭助推器的“擎天”Mk-2型载具。
“擎天”Mk-2载具,经过多项测试后于1996年,进行代号为“擎天”五号的改良型“擎天”Mk-2载具试射,“擎天”五号也于该次试验中成功命中靶标。随后,“擎天”计划工作室并入负责研发反舰导弹武器的“雄风”作业室,于1996年真正开始启动,“雄风”3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设计研发工作。
1998年,“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原型遥测导弹试射成功,1999年原型遥测导弹相继完成;超音速飞行和巡航飞行、俯冲攻击,以及模拟攻击水面舰艇的“低-高-低”飞行轨迹与超低空掠海飞行测试。
进入21世纪后,在2001年4月春季举行的“汉光”17号军演期间,模拟实战环境下发射了,当时还在研制中的“雄风”3。
首批舰载测试用途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于2004年年底至2005年年初被安装集成在,“成功”级导弹护卫舰上,2005年完成舰载作战测试评估工作,两年后的2007年10月,正式对外公开展示“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
“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全长;6.1米,导弹直径;0.46米,导弹全重;1400~15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2.5~3.5马赫,射程;150千米,制导系统为;惯性+GPS+末段主动雷达导引头+末段红外寻的,复合制导设计。
杀伤威力方面,“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配备一颗,具备侵切贯穿钢板能力的爆炸成型弹丸式弹头战斗部。按照“中山科学研究院”曝光的测试照片显示,在测试打击靶舰时,“雄风”3成功侵切贯穿舰体水线附近处的钢板,并炸出高约3.5~4米,宽约3米的大洞。
设计上,“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是采用,整体式液体冲压发动机,亦称“固冲合一”式,主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液体冲压发动机是一体化结构设计,主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液体冲压发动机,共用一个燃烧室。
这种发动机相较于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以及涡轮喷气发动机与涡轮风扇发动机,液体冲压发动机具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成本低、重量轻、零部件少和可靠性高,且无需配备氧化剂等等优点。
但是由于液体冲压发动机,没有风扇和压气机那样的旋转部件,如此一来静止的空气无法与燃料充分混合,不能良好燃烧也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足够推力。
因此在静止条件下,液体冲压发动机无法启动使用,需要配备火箭助推器通过火箭助推器将导弹助推加速飞行,等到燃烧室里的主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固体燃料药柱燃烧完毕,并且达到液体冲压发动机0.8马赫的启动工作速度,液体冲压发动机才能点火启动使用。而由于这种液体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内气流速度为亚音速和启动工作速度为0.8马赫亚音速,因此也被称为亚燃冲压发动机。
这也是为什么“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弹体尾部,配备有一具主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原因所在。而“雄风”3的弹体左右两侧,为何还要各配备一具捆绑式固体火箭助推器,目前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较为靠谱说法是,主固体火箭助推器推力不够,无法将导弹助推加速到,0.8马赫的液体冲压发动机启动工作速度,只得加装捆绑式固体火箭助推器配合使用。
这样一来,在主固体火箭助推器点火助推飞行一段时间,弹体两侧的捆绑式固体火箭助推器在点火启动,配合主固体火箭助推器一起使用,助推加速到液体冲压发动机的启动工作速度。
发射平台方面,早期“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是采用海基水面舰艇平台和陆基轮式TEL车辆平台。其中海基水面舰艇平台方面,除了能由“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和“康定”级导弹护卫舰,集成发射“雄风”3之外,“沱江”级轻型隐身导弹护卫舰,也可以集成发射“雄风”3。陆基方面“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是可以由轮式TEL车辆发射,而TEL车辆是采用半挂式卡车,车上配备集成四联装导弹发射箱。
根据“中山科学研究院”发布的相关宣传资料显示,发射箱整体是铝合金材质,与“雄风”2系列亚音速反舰导弹的导弹发射箱材质一致,也同样是采用CNC数控铣削一体化成型制成。如此一来在发射“雄风”3时,发射箱的抗压性和抗冲击能力,能够相对较好。
2008年,开始研发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增程型“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2016年,以“磐龙”计划为名正式开展,增程“雄风”3的试射和量产工作,预计生产60枚射程达400千米的增程“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
“中山科学研究院”在2017~2019年期间,一共进行多次增程“雄风”3的实弹试射,量产预算并入“海空战力提升计划采购特别条例”,于2021年正式在岛内获得通过。
考虑到“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具备超低空掠海飞行,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处在舰载雷达系统和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的盲区死角,再加上具备超音速飞行,整体上在拦截“雄风”3的难度方面,是要高于亚音速飞行的“雄风”2和增程型“雄风”2。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就无法被拦截,可以在它飞行轨迹较高时,进行快速锁定,并通过发射舰载海“红旗”-9和“海红旗”-16系列防空导弹,对其进行拦截,即便是低空掠海飞行考虑到“雄风”3飞行速度性能大概率存在水分,也能够最终靠多次发射“海红旗”-10防空导弹对其进行拦截。
必要时也能够最终靠对其进行电子干扰,使其弹载电子设备发生故障,从而失去战斗力,也可以通过发射诱饵弹/干扰弹对其进行干扰。总之面对拥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防空反导网络和具备软杀伤手段,“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并不像岛内的部分媒体宣称的那样神乎其神,也更谈不上是什么航母杀手。
2022年2月透露,“中山科学研究院”正在积极设计研发,空射型“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空射型“雄风”3的弹体相较于,舰载型和陆基型,都有所缩小而重量也有所减轻,可由IDF战斗机携带发射,实现从空中针对大型水面舰艇,进行远距离精准打击攻击。
“中山科学研究院”以“雄鸷”专案为框架,将空射“雄风”3的设计研发与小批量生产计划合并,计划以6年时间完成既定目标。而设计研发工作的首要目标是,要将“雄风”3的弹体小型化、紧凑化。
2023年9月间,传出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当时预估2025年年度内,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就能进入作战测评工作阶段。
根据曝光的照片显示,IDF战斗机所携带挂载的空射“雄风”3的弹体两侧,是没有配备捆绑式固体火箭助推器,如此一来大幅度的降低导弹整体重量,因此推测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全重,在1000千克以下。
考虑到IDF战斗机,只有4000千克最大外部挂载能力,以及8~9个武器外挂点,机长;14.21~14.48米,翼展;8.53~9米,机高;4.42~4.7米,配备2台霍尼韦尔/ITEC F125-GA-100型涡扇发动机,不挂载加装副油箱情况下,仅靠2111千克内部燃油,只有130千米作战半径。
机载导弹武器方面,能够准确的通过任务需求选择携带挂载并发射;“天剑”1型空对空格斗导弹、“天剑”2系列中距空对空导弹和“万剑”型防区外武器,以及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所在内的多种导弹武器。
因此假设,1枚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全重为700~900千克来计算,而1枚“天剑”1空空格斗导弹重量为90千克,这样一来1架IDF战斗机能轻松实现左右翼下挂架,各携带1枚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左右翼尖挂架,各携带1枚“天剑”1空对空格斗导弹,全机一共4枚导弹并在机腹处,加装1具副油箱来保障提升一部分航程、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如此一来可在执行完毕对海反舰攻击作战任务后,也具有一定的空战能力。
极端情况下,如果纯粹担任对海反舰攻击机的作战任务角色时,1架IDF战斗机也可以只携带挂载,2枚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并在机腹处加装1具副油箱,由F-16V“毒蛇”型战斗机提供空中护航和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完成发射空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
考虑到IDF战斗机已经停产,算上6架原型机加131架量产机,总共也才生产137架,目前实际在役的数量为120余架。尽管IDF的整体性能水准和航电水平,即使经过改进升级延寿,但放在当下也依然并无多少优势与新意可言,所以整体上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局面。
加上长期来所面临的人员短缺,地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训练不足工作态度懈怠等多种因素,这一些因素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深怀疑,IDF战斗机真实的维护升级情况,也很让人怀疑还有多少架IDF战斗机,具备真实且可靠的作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