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毫米,这数字听起来不大,但你知道吗?这相当于你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呢。
就是这个微乎其微的尺寸,却能让一台航空发动机的问题卡住,让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不能寐。
长期以来,我国在航空技术方面长期处在劣势,再加上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的科研道路更加崎岖。
但没想到,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小伙子,竟然打破了这一僵局,国家为了表彰他的贡献,直接奖励了800万元的“国家特殊贡献”奖。
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来源,文章末尾将列出信息源自,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读者自行鉴别。
他叫洪家光,出生在辽宁沈阳,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家中有五个孩子,他是老四。
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父母种地,虽然辛苦劳作,但收入微薄,难以支撑一家七口的日常开销。
洪家光从小就很懂事,看到父母为生活奔波劳碌,他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
然而,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允许他继续深造,初中毕业后,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家光啊,能不能不上高中了?”
洪家光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理解家里的难处,坚定地说:“妈,我去读技校吧,学费低,还能学门手艺。”母亲虽然不舍,但还是点头同意了。
为了节省开支,他选择走读,每天清晨5点起床,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在颠簸的公交车上,洪家光也不忘学习,他总是带着厚重的技术书籍,即使站着也要翻看几页。
在技校期间,洪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车工技术知识,即使在嘈杂的寝室里,他也能全神贯注地钻研技术难题。
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练就了一手精湛的车工技艺,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1998年,洪家光从技校毕业,进入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工作。
刚进厂时,洪家光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破旧的厂房,斑驳的墙壁,老式的机器设备,哪里像是生产尖端航空发动机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洪家光心里充满了失望和困惑,他曾幻想自己会在一个现代化的工厂里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但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就在他迷茫之际,一位老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这位老师傅名叫孟宪新,是厂里的全国劳模,他拍了拍洪家光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眼睛,咱们厂虽然看起来破旧,但这里面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国家安全,你要有这个觉悟。”
老师傅的话让洪家光瞬间清醒,他开始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操作机床,晚上挑灯夜读相关理论知识。
2002年春节前夕,厂里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加工一批高精度金刚石滚轮,这种滚轮是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加工生产中的关键零件,加工难度极大,精度要求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更糟糕的是,唯一能胜任这项工作的老师傅因病住院了,车间里一片哗然:“这活儿太难了,谁敢接啊?”就在这时,24岁的洪家光站了出来:“我来试试吧!”
面对同事们质疑的目光,洪家光心里也没底,但他知道,这是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更是为国家解决技术难题的机会。
就这样,洪家光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之旅,他把床搬到了车间里,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白天,他不断调试机床参数,反复试验;晚上,他埋头研究技术资料,思考改进方案。
有时累得实在撑不住了,就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睡一会,然后又爬起来继续工作,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洪家光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将加工精度提高到了0.002毫米,比原定要求更高。
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为公司创造了8500万元的经济效益,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洪家光凭借这项技术的研发,获得了国家的奖励,还有这项技术的专利认证以及高达800万元的奖金。
洪家光的成功引起了轰动,他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厂区,人们都称赞他是新一代的“大国工匠”。
但洪家光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不停地改进革新新的技术。
2011年,洪家光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他沉着冷静,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以非常大的优势夺得了车工组冠军。
荣誉接踵而至,但洪家光从始至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公司的培养和同事们的支持,现在,是时候回报他们了。”
洪家光的成就也很快引起了美国的关注,美国想要“挖走”洪家光,给他开出了百万美元的年薪,待遇丰厚,但洪家光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卖力,这样爱国的情怀,让洪家光的“大匠精神”更加宏伟。
2015年,他成立了“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始培养新一代的技术人才。
随后的岁月里,在洪家光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35项创新项目和53项攻关项目,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推动着中国航空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洪家光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髓,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无不彰显着一个大国工匠的风范。
他常说:“每一个螺丝钉都要拧得刚刚好,这不仅是对工作的负责,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洪家光,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缩影,在他身上,我们正真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希望。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爱国情怀,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实业,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像洪家光这样的大国工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成就,用双手托起中国制造的未来。
让我们向洪家光致敬,向所有默默奉献的工匠们致敬,他们是中国制造的脊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信息来源:他用匠心守护飞机心脏——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一线工人洪家光——新华网